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番禺区 > 洛浦街 > 正文

隐藏在洛溪居民区的民间博物馆,3代人收藏5万件藏品,用情怀讲述广州故事

| 【记者 韩春华】【编辑 方珧】【摄影 徐敏】 | 2022-07-29 09:22:16









近日,微社区e家通番禺14个镇街微信公众号同步推出【读懂广州 魅力番禺】专栏,讲好番禺故事,展示番禺文化,与微社区e家通番禺矩阵的70多万粉丝一同见证我们和脚下这片热土的成长之路。


第四期,我们寻访“人文番禺”。番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岭南古邑,文化百花齐放,民间藏龙卧虎。跟着小e去探访散落在我们身边的珍藏,邮票、珠宝、族谱、篆刻、中药、老物件、龙舟模型,以及塑鸟、灯笼等,一起聊聊背后有趣的故事,感受番禺文化的魅力。






一栋3层楼的民宅,500平方米面积,收藏着5万件藏品。在洛溪的一处普通民居里,隐藏着一个民间博物馆——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该馆的收藏品最初源于三代人对广东的情怀,随着藏品越来越多,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于2010年筹备建馆。



情怀:三代人接力,守住广州城市记忆


该馆馆长黄思衡是一个80后“广州仔”,他的祖父曾是一名邮递员,在那个年代,经常有信件无人签收的情况,祖父便小心保存起来。因为这样的背景,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里收藏了20世纪30年代一对分隔在北京和广州的恋人互通的书信,这也是该馆的首件藏品。


黄思衡的父亲文仕先生是家族的第二代收藏家,也是影响黄思衡最深的人。由于工作原因,文仕先生经常外派到各个国家差旅,当看到有广州印记的藏品散落在世界各地时,文仕先生流露出一种像对孩子般的怜惜。“他就觉得那些属于广州的东西在外面被展览时,是伶仃的,很孤独。就像是漂泊在外的孩子,他想一个个找回来。”黄思衡回忆道,对于收藏品,文仕先生也没有表现出对于哪一种类的偏爱,其中唯一可循的规律便是“与广州相关”。



2010年,黄思衡从国外回国,之后开始接手父亲的工作。面对已有的4万件藏品,文仕先生提出整理、记录的想法,于是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正式开馆。


将庞杂的藏品分门归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父亲的故交及热爱历史文化的朋友帮助下,黄思衡将博物馆的藏品分为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粤商文化、岭南广府文化、近代民主革命、百年西方文化5大主题共90个专项,全方位反映了中国及广东在清、民国及解放初等各时期的历史文化。每一个藏品在这里都找到了独有的“归属感”,没有一件是孤立存在的,这也赋予了藏品更多的考究价值。因此,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先后成为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分馆、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科普基地、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科研基地。



共享:流动策展百余场,为藏品续写生命


黄思衡在国外期间曾观赏过诸多展览,对于文仕博物馆,他有自己的想法。但受现实条件制约,博物馆只有500多平方米,馆内空间逼仄,没有办法满足很多人同时观看的需求,另外有不少藏品都是散放,开放参观也不利于保存。因此,该馆不能完全向公众开放。私人收藏并占有艺术之“物”,并不是最终目的,如果把倾其所有得来之物束之高阁,藏之深闺,物品不但失去了活力,还会折损其固有价值。如果说第一代人的责任是保管,第二代人是整理、记录,那到了黄思衡这一代,更多的责任是要思考如何用多元化的方式去呈现藏品,让大家能通过藏品本身回顾历史、珍惜当下。



“共享文物价值”是黄思衡提出的一个概念,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也是“流动文化博物馆”概念的创导者。既然没办法将观者“引进来”,那就让藏品“走出去”。这些年来,文仕博物馆利用自身博大的藏品资源,积极与社会各界互动合作,打造出一个个“流动文化博物馆”项目,让文仕珍藏与社会共同分享。目前,“流动博物馆“已举办超100场。除了线下流动展览外,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发展新颖的展览活动形式,运用馆藏资源和线上VR云展厅,通过云端和互联网重现了多场科普展览,为市民提供亲临其境的历史科普观展体验。


茶·器·领世界——Canton十三行茶贸易史证展。受访者供图


典藏相机 鎏金天河——照相机百年历程珍藏展。受访者供图


岁月留痕——广州红色史迹故事图片展。受访者供图


每一次展览,不仅是为藏品续写了生命,同时也衍生出新的故事。2016年,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在广州图书馆展出了一批百年来的各式老相机。一位家住白云区的阿婆,在3周内跑了3次展览,她找到文仕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执意要把已过世的老伴生前使用的相机相赠。黄思衡回忆道,阿婆带来的相机并不是名贵的品牌,但是看得出一直被精心保管着。阿婆说自己不懂摄影,但是在展览上看到其他保存完好的老相机,就觉得家中的这些相机也许应该如同它们的同类一样被人珍藏、观赏。收藏的是物品,但,人,赋予了物品收藏的意义。在“人”的身上,广州故事润物无声地流淌、发散。



读懂:让藏品“活起来”,讲述广州故事


同为“80后”的梁小姐是文仕文化博物档案馆内负责科普基地相关项目的工作人员,此前她因缘际会与文仕先生相识,此后便在馆内工作,至今已有六年。面对馆内的藏品,她就像对待老朋友一样,“每天都想跟它们说说话,怕它们冷着、热着。”更多的时候,梁小姐是在思考,如何让历史文化更具社交性、如何让藏品有更多的内容输出。“我希望馆里的物品每一年都有一个成长故事,而不是就这样在玻璃框里放置一年。”于是,她不断尝试手绘地图、文创桌游,希望通过不同主题、不同形式让文物藏品“活起来”。


黄思衡的小孩今年已上小学三年级,从孩子3岁起,黄思衡就策划每一次流动展览都带上孩子一起去看。“我会告诉他,这是爷爷留下来的,想让他慢慢去看、去感受,让藏品陪伴着他一起成长。这些藏品我以后也会交给他,他卖掉也好,继续收藏也好,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的决定,都有每一代的担当。”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推动继承与发展的源头活水,透过藏品,这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有人情味的广州故事,它们就像是广州历史的说书人,带领着大家读懂广州、热爱广州。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