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番禺区 > 钟村街 > 正文

厉害了!筹备3个月,番禺这位老师给学生送上一节“厨余变宝”课 | 钟村垃圾分类专栏07

| 【图文记者 王建毅】【编辑 紫荷】 | 2021-04-25 23:02:35

2021-04-25 龙de传人 





Q
一节劳动课要准备多久?
A

番禺区钟村中学黎晓晴老师告诉记者,她准备了3月。

为了让孩子真实感受垃圾分类的意义,校园外,学生化身小记者实地调研,走近身边的厨余垃圾处理“黑科技”,看着它们“吃下”垃圾“吐出”肥料;课堂上,大家齐动手,亲手将厨余垃圾变废为宝。




课堂上:巧用教材思辨渗透,学生动手做堆肥罐


4月23日上午,钟村中学综合楼一楼图书馆里,正在举行番禺区中小学劳动教育现场教研活动,九年级十班的40名同学,以及西片各校30多位老师,齐上一节主题为《厨余变宝--道德与法治渗透劳动教育》的综合实践课。




据了解,该节课是九年级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中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里的《共筑生命家园》,由于初中思政教材内容抽象,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掌握内容,黎晓晴老师选择了厨余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作为教材渗透点,以走访钟村街厨余垃圾处理站+现场操作堆肥作的形式,把理论知识有机融入劳动实践中。




课堂上,学生先观看调研采访的PPT,然后黎晓晴则对目前社区垃圾分类的价值和困难进行剖析,从相关垃圾管理条例和政府部门的投入与监管、法律法规、社会氛围、公民责任意识等方面,为大家传递绿色发展理念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厨余垃圾有这么高的价值,政府的工作开展应该很容易吧?”黎晓晴以一个个提问,引导学生展开思考与讨论。





压轴环节,同学们三人一组分工配合,在老师指导下,一起利用发酵剂、椰糠以及家里收集来的废弃罐子、厨余垃圾,进行手工堆肥。只见烂菜叶、坏果子、鸡蛋壳、骨头……各种令人掩鼻的垃圾,层层装入罐子后,之后经过数天生物菌肥发酵,就可以变成营养丰富的有机土,可以滋养菜园花园、室内盆栽绿植,实现变废为宝。





通过生动一课,同学们基本掌握厨余堆肥实践技巧,邓同学告诉记者:

“以前觉得对厨余的回收并不重要,但今天上完这节课后,我发至内心觉得厨余减量迫在眉睫!厨余减量人人有责,人人担责!”。




据了解,黎晓晴还引导学生设计改良出“抽屉式”堆放罐,每当最下层的厨余垃圾转化为肥料后,抽出即可使用,上层再填入新的厨余垃圾,既方便操作,也能将资源最大化循环利用。




“希望通过联动社区资源,开展更多同类实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辨能力,也传递公民意识、担当意识、参与精神与环保意识。”






校园外:实地走访调研,近距离感受厨余变宝“黑科技”


据黎晓晴老师,该课程从2021年1月31日就开始筹备,历时2个半月。之所以触动黎晓晴想实践这一课程,源于她跟朋友的某次交流中,了解到钟村街辖内有一座“制肥战将”,该处理站能将剩菜剩饭、烂瓜果菜叶、鱼鳞鱼残等常见厨余垃圾,转化为有机营养土,实现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







“这座餐厨垃圾处理站在2017年10月正式启用,在当时是全市各区镇街中,率先探索餐厨垃圾就地处理模式,一天处理餐厨垃圾七八吨,能产出营养土约1.2吨,令我们非常感兴趣,决定开设这一课题”,黎晓晴表示。









掌握这一线索后,寒假期间,黎晓晴和同事联系了钟村街分类办相关负责人,前往现场进行踩点,一方面方便熟悉场地,另一方面设计研学目标和研学问题及预设效果。

课程开展后,在街分类办大力支持下,她和学生先后四次走进餐厨垃圾处理站,以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采访负责人、了解运作情况,收集资料并记录。





小手牵大手,让身边更多的人加入行动中





在这些生动直观的实践中,结合了讨论法、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访问法等教学策略,学生的亲身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材料信息整理能力和表达能力,也增强其对垃圾分类的认同感,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概念,培养了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与公民意识。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