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后他创办公益“少年军校”,在疫情面前尽显军人本色 | 退役军人风采录
| 【记者 小觅风】 【编辑 子禾】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 2020-08-02 00:06:18
今天是八一建军节,在退役军人这个群体中,有一些老英雄或军转干部,曾经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保卫祖国,而退役后仍然在各条战线上恪尽职守,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书写着各自的精彩......一朝入伍,便军魂入骨,他们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向前冲锋”的肌肉记忆,是“为人民服务”的铮铮誓言。
今天,微社区e家通番禺走进一批优秀的退役军人,聆听他们的故事,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汲取他们身上的珍贵品质,与他们一道筑梦新征程,凝聚起万众一心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2017年,从军27年的他正式退役成为一名军转干部,刚离开部队不久时,他割舍不掉军人情结,在社区组建了“少年军校”,组织社区的少年开展军事活动,从刚开始的几个人发展至150多人,当时的公益“少年军校”轰动一方。
今年,面对疫情,他继续发挥军人被色,迅速投身进入战斗状态,带领全街参与疾病预防控制的党员和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守门员”的职责内涵,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全力以赴......他就是大龙街综合指挥中心负责人潘建红。
2017年,同大多退役军人一样,在离开部队回到地方的那段时间,潘建红非常不适应,总觉得茶饭不香、周身不爽,工作相对没有那么忙碌。刚阔别与家人聚少离多的时光后,他更加珍惜和热衷参与孩子的学习生活教育。
有一次,他与几个邻居谈起孩子教育问题时,大家的教育观点如出一辙,孩子要能养成自理、自立、自律的良好生活习惯,其它教育问题也能迎刃而解,而且孩子们都会很喜欢军人叔叔,向往部队生活。
整齐划一的队列、响亮的口号,这个小小的“少年军校”吸引了小区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后来潘建红儿子的一个班的同学集体加入。随着队伍的扩大,亚运城小区内的场地已经不够了,他们就转战到亚运城综合体育馆群众活动广场。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家长也参与到“少年军校”的组织和保障工作当中,“少年军校”最多学生的时候超过150人,年级跨度从幼儿园至初二。
“随着队员越来越多,我们就将队员按模拟连、排、班进行设置,模拟连长、排长、班长等职位,由学员轮流担任。”潘建红说,“少年军校”虽然是自发组织的社区公益团体,但他们的课程内容、纪律要求等毫不马虎,除了体能训练、队列训练、队列指挥、野外扩展训练、军体拳、应急处置训练外,他和部分热心的家长给孩子们开办“国学大讲堂”,开展国学系列活动。
当年读四年级的潘永康也是“少年军校”的其中一员,由于常年与父亲潘建红聚少离多,跟随妈妈生活的他性格有点文弱,害羞不自信。经过两年的训练,他的身体也变强壮了,整个人充满阳光自信,学习成绩也名列前茅。
潘永康在进行户外拓展训练
“儿子四年级以前我都没有看过他的作业,没参加过班级活动,父子关系也显生分。退役后每天送他上学,虽然车程只有五分钟,但儿子会单独跟我分享学校的趣事、烦恼和困惑,我给他讲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那是父子相处的‘黄金五分钟’。”潘建红说,他退役后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就是把儿子培养好。
作为大龙街综合指挥中心负责人,在疫情防控期间,潘建红需要协助街防控办公室开展新型冠状病毒阻击战。面对疫情,他说:“我身为一个从部队退役的党员干部,没有退缩的理由。”
白天,潘建红得做好对疫情防控的指挥、协调、组织、督导工作,晚上,他得继续值班整理规范台账工作,根据每天不断变化的新情况制定第二天的巡查计划。每天都得忙至晚上12点多,曾连续连续80多天坚持在岗,吃睡都在办公室。
潘建红认为,自己是一个做事很较真的人,比如在督导检查时总会拿出部队“明察暗访”那套,就像“侦察兵”那样每次都能查出很多问题。他坦言,有些人会对军人的印象不太好,但他会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和实际行动来维护自己作为退役军人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