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微社区e家通 > 番禺区 > 化龙镇 > 正文

别等失去才惋惜!化龙镇这些文物古迹,你知道多少?

| 【记者 shuga】【编辑 楚韵】通讯员 化龙宣传 | 2019-04-19 17:19:59

              

                                                                       



这两天,法国巴黎圣母院火灾的新闻在朋友圈刷了屏。800多年历史的教堂,顶端三分之二被毁,一夕之间满目斑驳,令人不禁惋惜。其实,在我们化龙镇也有不少珍贵的文物建筑。那么这些文物,又是否得到妥善保护了呢?        



据化龙镇文体中心专员统计,化龙镇目前共有109处文物保护单位,总数排番禺区第二位。这些文物中,有省级、市级、市登记、区级和区登记的;有保存良好,也有年久失修的。它们历经了百年岁月的洗礼,见证了化龙的沧海桑田。


屈氏大宗祠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莘汀屈氏大宗祠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镇莘汀村德仁街2号。始建年代尚未可考,不过从存留牌匾题款可知,该祠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




宗祠坐东南向西北,广三路,深三进,中间为正祠,两侧是青云巷和庑及衬祠。总面阔34.51米,总进深54.5米,建筑面积1880.8平方米。中路建筑三间三进,均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墙基,墙楣上有彩绘。头门前两次间为花岗岩须弥座台基,前檐有四根花岗岩石檐柱,上有花岗岩虾公梁、异形石驼峰,梁底有鳌鱼形石雕雀替,檐柱挑头人物石雕。前为水磨青砖墙,墙上开砖雕花窗,两侧山墙有砖雕墀头。大门前立一对抱鼓石,门上木门匾刻“屈氏大宗祠”。中堂明间原挂“光裕堂”横匾,落款“嘉庆癸酉孟夏抚粤使者韩封题书”,现该匾已腐朽拆卸,置于后堂。中堂前有月台,两侧各建一庑,月台用花岗岩石栏板围砌。月台前为天井,铺花岗岩条石,两侧为庑,两庑为硬山顶,灰塑博古脊,次间有石雕栏板。后堂前廊梁架木雕精致,红砂岩石八角形檐柱,中有圆木金柱,红砂岩石柱础。后次间两侧砌有墙,并开圆拱门。正中为红砂岩神龛,供奉祖先牌位。后堂前有天井带两廊,天井铺砌花岗岩石条。祠堂两侧建有青云巷,左巷石额阳刻“遵道”,右巷石额阳刻“徂庭”。东西两路建筑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碌灰筒瓦,青砖墙,花岗岩基础。




屈氏大宗祠现状航拍图


该祠堂为近代番禺爱国诗人屈大均的纪念祠堂,民国18年(1929),县长陈樾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大均,便以屈氏大宗祠为翁山纪念小学,并于中堂右侧设立“翁山纪念堂”,贮放及陈列珍贵的屈大均手迹及其他纪念品。该祠堂建筑艺术传统古朴,规模宏大,是番禺少数几间保存较好,占地面积最大的祠堂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1989年6月并入“屈大均墓”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屈氏大宗祠木匾(已丢失)



沙路炮台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路炮台位于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坊兵岗马鞍岗,是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而建的长洲、沙路、鱼珠、中山、屏岗、东山等炮台之一。




炮台采用混凝土或三合土建成,内部为厚厚的青砖墙,现共有后膛炮池8个,其中兵岗山有2个,马腰岗有6个,原设有指挥所、兵房、火药库、水井、文职人员家属住房等。地面与地下的坑道与炮台相互连接,布局合理,既保安全,又便交通。其中2处炮台遗址保存较好,两炮台炮孔均向东,由炮池和掩体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1017.37平方米。1号炮台炮孔向东,由炮池和掩体两部分组成,总占地面积524.25平方米。炮池平面呈滴水型,炮孔设在最东角,对着珠江口,炮池周围的墙体有多个凹入的炮弹位,炮池内有一口水井。砖砌掩体内部分为两间,中间夹着一个通道,左右两间应为值班室或弹药库。分别由北面两个门洞和西面一个门洞进入,室内互不相通,每间上盖设一个圆筒型的气孔。




沙路炮台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民国时期黄埔军校曾安排一部分学生在此学习与驻扎,曾用水泥在炮池表面和掩体上部进行修补,现仍存修补的痕迹。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摧毁炮台。2004年,政府拨款清理炮池的淤泥杂草,现炮池、弹位、道路仍清楚可见。该炮台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仲达、刘延光家族墓

(市级保护单位)


刘仲达将军家族墓位于化龙镇柏堂村将军山东麓,由刘母曾氏墓、刘仲达夫妇合葬墓、刘廷光夫妇合葬墓组成,三座墓呈品字型排列,刘仲达及刘廷光夫妇合葬墓并排于后,刘母曾氏墓立墓碑于两珑环交叉处。




据碑文记载,下葬年代为清代,清同治七年(1868)重修。坐西向东,为花岗岩砌筑的交椅墓,墓宽12.16米,全长18.04米,占地面积333.67平方米。由护岭、碑亭、珑环、享堂、山手、踢靴、石狮、月台、华表等部分构成。刘母曾氏墓碑龛上雕饰“祥云拱月”宝顶,内嵌青石碑,正中刻“诰封恭人赠淑人刘母曾氏墓”。刘仲达将军墓位于刘母曾氏墓左侧,碑龛上雕饰“祥云拱月”宝顶,内嵌青石碑,正中刻“诰赠武功将军讳仲达刘公夫人旌表节孝黎夫人墓”。刘廷光将军墓位于刘母曾氏墓右侧,碑龛上雕饰“祥云拱月”宝顶,内嵌青石碑,正中刻“诰授武显将军讳廷光刘公封二品夫人刘母黎夫人”。一级护岭正中立后土碑,两端内侧立两座碑亭,分别为“圣旨”碑亭和“宗功”碑亭,二级护岭正中嵌奉天覃恩诰命碑。月台周边有围栏,正前方处约10米处,墓道两旁立有一对花岗岩雕成的圆柱形华表,顶部雕有石狮。




该墓群共葬三代五人,保存完好,规模宏大,布局别具一格,具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2008年12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门桥

(市登记保护单位)


龙门桥位化龙镇水门村万岗路二横巷11号前。从建筑风格上看,该桥始建于清代;据记载,桥在中华民国六年(1916)重修。




东南走向的红砂岩单拱石桥,桥面用花岗岩条石铺砌台阶,台阶末端立有红砂岩笋状望柱。桥长21.84米,宽3.73米,横跨于水门涌上,是每年龙舟比赛的必经之路。桥身正面石匾刻楷书“龙门”两字,背面石匾题刻“鹿洞真源”。




龙门桥于2002年9月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龙门桥保存较好,结构稳定,红砂岩稍有风化,望柱缺损,桥拱外表磨水泥。桥头原有一天后庙,内存有龙门桥的重修碑记,20世纪60年代该庙遭损毁,碑亦散失。该桥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格,对研究番禺清代桥梁建筑历史和该村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历史实物。





山门群庐

(区级保护单位)


山门群庐位于化龙镇山门村下街12、14号。据村内资料记载,该楼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1995年重修。坐西向东,分为左前座、右前座和后座。




建筑主体为青砖墙,黄色涂料粉刷外墙,中西结合装饰风格。总建筑面积为654.36平方米。左前座面阔10.13米,进深26.1米,为两层楼房,前立一牌坊,坊额上刻“群庐”,落款为“乙亥年二月吉日村委重修”。右前座面阔11.86米,进深16.06米,为两层楼房,门前有一小院落,该座在文革期间曾遭火灾,内部结构损毁,现仅剩外墙。后座面阔9.97,进深20.01米,亦为两层建筑,二层是阁楼,木梯折上。屋内有一小天井,铺花岗岩石,该建筑基本为中式建筑风格。




群庐是李塱鸡(见备注)在原籍村中的住所。李塱鸡长期在外,富裕后回乡建房,每年清明回乡祭祖。该建筑具有中西结合的特点,并反映了特定时期人物的生活情况,对地方史研究和建筑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潭山许氏大宗祠

(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潭山许氏大宗祠位于化龙镇潭山村环村公路西街一街2号。始建年代尚未可考,据存留碑记载,该祠于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修,2010年再次重修。




宗祠坐北向南,原为三间三进,现后堂坍塌,总面阔15.72米,总进深57.54米,占地面积1162.34平方米。头门和中堂为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灰塑龙船脊,脊端配一对彩瓷鳌鱼,青砖墙,红砂岩基础。头门前为红砂岩台基,前檐立四条鸭屎石檐柱,梁架斗拱施木雕。大门两侧立鸭屎石墩,上浮雕瑞兽图案,门额已毁。头门墙楣有彩绘壁画,前墙嵌砖雕窗花。头门后为天井,铺花岗岩石,两侧围墙坍塌。中堂前有一前廊,墙楣饰彩绘壁画,与中堂相隔处有一条花岗岩雕花过梁,风格罕见,雕工精美。该祠堂装饰颇具艺术价值,为研究番禺祠堂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南社炮楼(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南社炮楼位于化龙镇草堂村南社下街28号。从建筑的形制和用材上看,该炮楼始建于中华民国,坐西南向东北,由炮楼前厅、炮楼主体和厨房组成。




建筑主体为青砖墙,前厅硬山顶,凹门斗形制。经过炮楼前厅进入炮楼,左侧为厨房,炮楼平面呈正方形。高15.3米,占地面积62.47平方米,用堂内折上式木梯连接。楼顶外墙周围砌筑了圆形的瞭望台,瞭望台周围有射击孔,炮楼四面各有六个射击孔。南社炮楼整体形制完整,结构较稳定,但外墙残旧,内部楼梯已经损坏,顶部加建顶盖。





东溪炮楼

(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东溪炮楼”位于化龙镇柏堂村东溪自然村宏福里。从建筑风格及用途可知,该炮楼建于中华民国时期,坐北向南,青砖墙,红砂岩和花岗岩混合基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4米,高五层,通高13米,膛内有折上式木梯连通各层。炮楼门用花岗岩石做框,石额上部嵌石匾,阴刻“永安”二字。从二层开始,每层四周墙身均设有用花岗岩做成的长方形枪眼,五层楼顶设有瞭望台,台东北角建有硬山顶小屋,亦有枪眼。该炮楼是当时村民为防土匪、盗贼而建,对研究该村民国时期的历史提供了实物材料。





沙路石猫庙遗址

(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沙路石猫庙遗址”位于化龙镇沙亭村北约坊。原石猫庙已毁,现重建一新石猫庙,内保存石猫雕像。




石猫通体用花岗岩雕成,长0.44米,高0.32米。据村民介绍,“猫咪庙”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0)村人自建的小庙。现已为新庙,此庙坐西向东,深2.31米,宽1.95米。过去,沙亭村四周沙田鼠害严重。村人迷信,以猫为鼠之天敌,故建此“猫咪庙”,并刻石猫像供奉,期望借此驱除鼠害,石猫的雕造年代也应在这一时期。每年正月初二至初四三天,此庙香火鼎盛,供奉石猫像。石猫雕刻工艺甚好,栩栩如生,对研究该村风俗和村史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后山黄公祠

(市登记保护单位)



“后山黄山祠”位于化龙镇塘头村,始建于明代崇祯元年(1628),坐西向东,总面阔27.3米,总进深39.36米,占地面积1074.53平方米。




后山黄公祠是明代风格牌坊式门楼祠堂,而且这个牌坊是特别大,约25米,高约7米,前壁成对称三级阶梯状,祠堂前壁由一块块方型麻石砌成,下面牌坊间柱两面有对抱鼓石,牌坊顶上为砖砌斗拱式样,莲花砖雕下面雕有百兽图案。牌坊正门之上刻有“后山黄公祠”大字,上款“崇祯元年季夏立”就证明是建成于1628年。后山黄山祠”也因为被飓风吹倒,同样只剩下气势恢弘、工艺精湛的牌坊,所以同样也有“番禺大三巴”之称。





节孝坊牌坊

(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节孝坊牌坊坐落于化龙镇水门村牌坊一巷。该牌坊于同治五年(1866)建,是奉旨为昭武都尉李怀珍之妻曾氏恭人节孝之举而建。




牌坊坐西向东,为三间四柱三楼柱不出头式花岗岩石牌坊,保管较好,是前史的重要见证。





大奶岗烽火台遗址

(市登记保护单位)


大奶岗烽火台遗址位于化龙镇莘汀村烟管岗南麓。现烽火台残址犹存岗顶。该烽火台遗址对研究太平天国历史具有一定历史意义,于2002年9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蟾蜍仙庙

(区登记文物保护单位)


蟾蜍仙庙位于化龙镇潭山村玄字东街二巷巷口,祭祀蟾蜍大仙,民国戊午年(1918)用旧构件按原貌重建,该庙整体保存较完整,对研究番禺古庙宇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全庙为花岗岩砌筑的七行滴水门楼状神龛,“双龙戏珠”顶脊,檐下刻“蟾蜍仙庙”四字,一副对联分列左右:“民间财富足 天上月当圆”,乃康有为学生许绍平所提;内供奉菩萨一尊,为蟾蜍大仙之化身,前方设有石香炉。庙体右侧刻有“ 墓塑蟾蜍大仙像”、“癸未岁仲冬日立”字样和捐赠者名单,显示最近一次重修时间为2003年。




化龙文物建筑清单









信息时报社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大道南83号汇美商务中心四楼

信息时报社 版权所有(C) 粤ICP备14002173号-1 爆料电话:020-34323111 QQ:800023111 官方微博:@ 信息时报

举报及投诉电话:(020)34323133 邮箱:xxsb_gz@163.com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